面对生态危机,中法文艺交流未来几何?

2018年,在圣但尼敏感区(Zone Sensible)365空间(Espace 365)举行的首个展览。©Anne-Claire Heraud

Doors门艺联合创始人兼策展人零零(Victoria Jonathan)发表观点,反思在全球生态危机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在中法艺术和文化交流工作中贯彻可持续原则。

本文原载于2024年6月11日《T》杂志中文版。《T》杂志中文版于2015年创刊,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杂志之一。

中法交流: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我们如何继续促进相隔万里的中法艺术界之间的对话?

2020 年,我在蓬皮杜艺术中心观看了编舞家杰罗姆·贝尔(Jérôme Bel)的最新作品《小珂》,该作品是其执导的舞者肖像系列之一。在舞台上,这位法国编舞家通过Skype与中国舞者进行了一场言语与舞蹈的双重对话,同时他的电脑屏幕也投射到舞台上。这样的表演形式虽然是为应对新冠疫情期间对流动的限制,但也恰好完全符合杰罗姆·贝尔保护地球的愿景。出于此愿景,他于2019年决定他的舞团将不再飞往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贝尔的生态保护原则虽然给他的艺术创作造成了诸多限制,但同时也启发了新的艺术成果:舞团没有亲自到各地表演,而是选择在表演所在地招募舞者,合作 “改编 “每场演出,并通过Skype进行排练,从而赋予每场演出独特的色彩和地方特色。

杰罗姆·贝尔(Jérôme Bel), 《小珂》, 2020年

生态危机正促使文化机构从实践和节目编排两方面反思其自身的可持续性。

2021 年,法国文化部发布了 《艺术节可持续发展宪章》之后,众多法国文化机构和活动组织机构都在努力实践宪章精神。近年发布的公开报告(如 2021 年 The Shift Project 发表的《文化脱碳 》报告)、实验性倡议(如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牵头的倡议)和创意气候联盟(艺术+气候行动计划 Art + Climate Action、边境艺术 Border Art、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画廊气候联盟)都倡导在艺术活动的制作、观众接待和推广方面实施应对生态危机最佳实践: 包括识别创作和制作项目过程中可利用的当地资源,邀请生态转型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参数化处理,或采取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抵消项目排放,通过教育和参与型研讨会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评估机构或活动的生态设计方法,分享最佳实践,以促进艺术界的系统性变革……

朴门农业(Permaculture,结合“永久” (permanent) 和 “文化/种植培养”(culture)的合成词汇)是科学家大卫·霍尔姆格伦(David Holmgren)和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发明的一种另类农业技术。当时正值密集型单一种植农业盛行的时期,而朴门农业提出同时种植多个植物品种,并定期休耕部分土地。近年来,朴门农业这种不以产出效率为重,注重土地可持续性、种植物种互补性和关注生态系统的做法,激发了法国和欧洲众多机构或文化项目进行相关实验性项目。

早在 2016 年,艺术家奥利维耶·达纳(Olivier Darné)就响应巴黎贫困郊区地区圣但尼(Saint-Denis)市政厅的项目招标,获得了在一大片几十年来一直用于单一种植莴苣的土地开展项目的机会。在这片土地上,艺术家创建了一个 “艺术与食物中心”,取名为Zone Sensible(即 “敏感地区”,这个名字取自“敏感”一词的双重含义,既指这片新农业园地激发感官唤醒活力,也意指与都市郊区相关的诸多社会问题)。他在这里种植了数百种生态农业植物,收成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给当地居民,并邀请艺术家(视觉艺术家、剧团或舞团)就地排练或创作。

敏感区(Zone Sensible),一个位于巴黎郊区的 “艺术与美食中心”

又如,格勒诺布尔市(Grenoble)当代艺术中心 Le Magasin 在其前任总监贝亚特丽斯·约瑟(Béatrice Josse)的推动下,意图招募长期驻留艺术家,利用当地资源重新整合场地,倡导集体管理,并重新创办 Magasin 学院 (École du Magasin) ,力图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意识的策展人……

纪尧姆·德桑格(Guillaume Désanges)在 2022 年被任命为东京宫主席后不久,发布了他的 《机构实践朴门理念小公约》(petit traité de la permaculture institutionnelle)。他提倡的实践原则面面俱到:先观察后行动,根据特定需求制定项目,制作流程优化,宣传推广简明扼要,与其他机构创建富有合作精神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空间——留出“休耕”时间,提供有层次的参观路线或减少开放时间(例如场馆开放时间从中午至午夜缩短为中午12点到晚上10点),以避免浪费暖气和空调等等。

生态紧迫性也是艺术家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在一些机构的展出计划中。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于2017年5月1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题为《我们从未现代?——对话布鲁诺·拉图尔》讲座。活动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主办。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提出我们应该放弃(在经典定义中与“文化”相对立的) “自然 ” 这一概念,因为对他而言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他同时提出将 “人类世”(即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主导的历史纪元)定义为一个新的地质时代。拉图尔的观点代表了全球范围内对现代性和生存意义的思考正在发生的演变(拉图尔曾于 2017 年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包括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喜马拉雅博物馆)。这位启发了无数艺术家的社会学学者和哲学家同时还策划了许多展览和双年展。

在巴黎,狩猎博物馆(Musée de la Chasse et de la Nature)这样一间在1967 年由一对收藏家夫妇在历史悠久的玛黑区(Marais)豪宅中创建、长久以来以在风景画前展示动物标本为主的场馆,近年来也改变了展览方向,着重体现人与动物界和大自然的关系如何随历史演变。自2007年博物馆翻新扩建以来,伊娃·若斯潘(Eva Jospin)、塔尼亚·莫罗(Tania Mouraud)、约翰·克瑞坦(Johan Creten)等众多受邀艺术家借由临时展览在场馆内各显神通,并与丰富多样的馆藏隔空对话。

伊娃·若斯潘(Eva Jospin)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自由创作展,2021年

无独有偶,最近,MC93剧院(位于博比尼Bobigny)和法国国家舞蹈中心(CND)(位于庞坦Pantin)这两家重要表演艺术机构都编排了与生态转型有关的精彩节目。杰罗姆·贝尔(Jérôme Bel)受 CND 邀请,策划了名为 《世界重启》(Recommencer ce monde)的整个演出季。同时,在与艺术史学家 Estelle Zhong Mengual 合作推出的最新剧目 《非人类舞蹈》(Danses non humaines)中,贝尔探索了艺术与舞蹈、过去与现在以及生命世界之间的关系。

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也通过回顾中国艺术传统与生命的关系,揭示我们的当下:这一探索在中国艺术语境下尤其具有相关性,因为中国艺术描绘自然的传统远比西方悠久。山水画早在汉代就已有所发展,而西方绘画直到 17 世纪才开始关注风景画。

这是一个在中法艺术界间能擦出火花的议题,也是我们门艺公司(Doors)近年来非常关注的议题。门艺是一间艺术机构,于2017年经由我与黎静女士(Bérénice Angremy)在巴黎和北京成立。我们最近在巴黎举办了画家、陶瓷艺术家陈家泠的展览。此展为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与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由曹丹和贺婧策展。艺术家陈家泠秉承山水画之传统,一生巡览描绘江河山川,以养神息。此番展览中,他的巨幅山水画在巴黎市中心一座14世纪的前修道院(Réfectoire des Cordeliers)中展出。

《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于2024年在巴黎一座建于14世纪的前修道院举办

另外,由我策划的 《河流故事》展将于6月23日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举行,展出庄辉陈秋林秋麦(Michael Cherney) 、塔可程新浩的影像作品,这五位艺术家见证了过去三十年中国风景的转变,穿梭于现实主义和诗意、探索自身主体性和集体意识之间

河流故事》展览于2024年在Fotografiska上海影像艺术中心举办

2022年,在中国品牌之禾(Icicle)2022 年的巴黎文化空间项目中,我们与艺术家诺米·古达尔(Noémie Goudal)展望邵文欢夏洛特·沙博内尔(Charlotte Charbonnel)乔纳森·布莱希纳克(Jonathan Bréchignac)一起,从奇石收藏和欧洲奇物柜的文人传统出发,探索自然与人工之间的联系。很快,我们即将推出的项目将向中国观众呈现法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19世纪风景绘画的发明,从柯罗到印象派。

乔纳森·布莱希纳克(Jonathan Bréchignac),《Alien Rocks》(怪石),2018 年至今

那么,我们怎样做到在保证艺术、文化对话的同时,又能采取更负责任的实践呢?在这个问题上中法之间的交流切磋必将别开生面,因为两国的艺术同自然的关系截然不同。

艺术与生态责任的权衡共生是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挑战,我们应将这一制约条件视为能够激发全新创作、制作和发行模式的积极因素。依据上述众多实践的启发,我们应该在项目开展中尽一切可能避免浮夸而不切实际的成分,促成项目与当地环境和观众产生呼应;鼓励艺术家驻留,从而在展期较短的情况下,艺术家和作品仍能与创作环境建立较深层次的接触与联系;在引进来自较远地区藏品进行展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在全国或一定区域内多地组织为期数月的巡回展览,降低生态成本;我们还倡导利用当地现有的创作和项目制作资源,借机开辟新的创意或技术可能性;请专家监测和衡量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从项目当地参与者中汇集整合资源和最佳实践做法;与艺术家一起举办研讨会,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这样中法交流将步上一个新的台阶,迎来又一甲子!

相关的DoorZine文章
中国文人以石头作为山的象征形式,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微观的自然,作为日常生活中避世的桃源。五位中法当代艺术家通过创作,各自表达对矿石的观感。
相关项目

Newsletter

订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