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传统绘画在你的创作灵感里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在这次瑞米耶日修道院展览的四幅作品(《人造仙境No.1》、《骇浪》、《轨迹》、《桃源纪·观月图》)中,你认为自己属于古典流派还是独立的个人画家? 譬如北宋屈鼎、许道宁、范宽和南宋的马远。
我自己很难定义自己的属性,因我的作品一半来自中国古典派,同时另一方面又是非常激进地使用新的多媒体技术来创造新的观看方式的作品。事实上,宋元山水画家的确对我有所影响,例如: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北宋1124年,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和《江山小景图》(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约1000年左右,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北宋1072年,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等。其实从作品而言很难将我自己去归类于一个特殊的媒介。
在你的作品中,摄影、视频和后期软件取代了墨水、画笔和纸张。你认为从方法论上是传统水墨画的继承还是断裂? 你认为自己是现代文人吗?
我是用一种传承的精神在表达一种断裂,因为断裂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但是我依然希望从断裂中去寻找一种还未彻底丧失的文化线索。我不敢把自己自喻为“文人”。因为在古代称做“文人”是对文化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的认可。
在作品《观月图》和《桃源纪》系列中,你撷取了一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更准确说是受到中国文学家陶渊明先生(365年-427年)《桃花源记》的启发,里面描绘了文人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为什么会选择参考这本书?
《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虽然并不长,但是对整个华人世界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我相信其中的一些愿景至今仍然存在,这种乌托邦式的诗意的假想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避世的精神境界。中国文人长达数千年一直在探讨这个无法摆脱的辩证问题。以至于我的作品中依然存在这个核心的思想。因此我在这个系列里面加入了叙述性的元素,用全新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一下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