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泳梁:“我是用一种传承的精神在表达一种断裂,因为断裂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

杨泳梁,图片由艺术家和巴黎·北京画廊提供。

1980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和上海之间。

杨泳梁受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画熏陶,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其艺术实践探寻古典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杨泳梁将摄影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同时也描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杨泳梁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双年展中展出: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莫斯科双年展,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福冈亚洲美术馆,伦敦的萨默塞特宫……。他的作品被二十多个国际机构收藏,如大英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杨泳梁是展览《东流不作西归水》的参展艺术家之一。

杨泳梁, 《人造仙境No.1》,2010年。《人造仙境》系列。 图片由艺术家和巴黎·北京画廊提供。

DoorZine:你的作品始于2000年中,以一种诗意而直接的方式批判了中国城市景观的快速变化。第一眼看,你的图像由许多令人焦虑的山脉景观组成,山上由数不尽且永无休止扩张的建筑堆砌而成。你想通过自然与城市的这种对立表达什么?

杨泳梁:我的作品中通常都隐含着几组对立的线索:1.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遭到快速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对立;2. 普遍性的全球化影响和地方性传统文化逐渐衰亡的对立;3. 快速消费的商业文化和人性深层次精神需求缺失的对立。

你的作品将摄影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营造出看似自然的风景,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但实际上描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你的图片是如何组合的? 在视觉上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水墨画,但这似乎是通过电脑软件将摄影图片和视频合成在一起的,能告诉我们你的创作过程吗?

创作过程没有特别的地方,我只是使用了数字摄影。影像素材通过计算机数字软件的合成技术,按照中国山水画的格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体验和观看方式。我的作品包含记录性的成分。

 The-Waves-Yang-Yongliang-2019

杨泳梁,《骇浪》,七分钟,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和巴黎·北京画廊提供。

 Yang-yongliang-Fan-Kuan

范宽,《溪山行旅图》,约公元100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的传统绘画在你的创作灵感里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在这次瑞米耶日修道院展览的四幅作品(《人造仙境No.1》、《骇浪》、《轨迹》、《桃源纪·观月图》)中,你认为自己属于古典流派还是独立的个人画家? 譬如北宋屈鼎、许道宁、范宽和南宋的马远。

我自己很难定义自己的属性,因我的作品一半来自中国古典派,同时另一方面又是非常激进地使用新的多媒体技术来创造新的观看方式的作品。事实上,宋元山水画家的确对我有所影响,例如: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北宋1124年,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和《江山小景图》(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约1000年左右,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北宋1072年,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等。其实从作品而言很难将我自己去归类于一个特殊的媒介。

在你的作品中,摄影、视频和后期软件取代了墨水、画笔和纸张。你认为从方法论上是传统水墨画的继承还是断裂? 你认为自己是现代文人吗?

我是用一种传承的精神在表达一种断裂,因为断裂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但是我依然希望从断裂中去寻找一种还未彻底丧失的文化线索。我不敢把自己自喻为“文人”。因为在古代称做“文人”是对文化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的认可。

在作品《观月图》和《桃源纪》系列中,你撷取了一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更准确说是受到中国文学家陶渊明先生(365年-427年)《桃花源记》的启发,里面描绘了文人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为什么会选择参考这本书?

《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虽然并不长,但是对整个华人世界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我相信其中的一些愿景至今仍然存在,这种乌托邦式的诗意的假想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避世的精神境界。中国文人长达数千年一直在探讨这个无法摆脱的辩证问题。以至于我的作品中依然存在这个核心的思想。因此我在这个系列里面加入了叙述性的元素,用全新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一下这个问题。

艺术家访谈由零零&黎静整理

杨泳梁专访完整版收录于展览画册(双语-中法文)中。画册于2020年7月15日开始发售。可在合作发行出版社Bandini Books网站上进行购买!

访问杨泳梁个人网站了解更多讯息:www.yangyongliang.com

Instagram:@yangyongliang

摄影师由巴黎·北京画廊代理。

相关的DoorZine文章
“回家”是摄影师木格作品的概念核心。木格的故乡是三峡,在《回家》的创作中,木格用相机记录了在回归故里的沿途中所遇见的当地居民们遭遇的动荡。
相关项目

Newsletter

订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