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人

孙彦初,《豹子的眼光》, 选自《虚构集》系列,2014,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转型。与此同时,摄影艺术也在蓬勃发展。在这个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使人们对个人的文化身份产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转变以及城市生活的不同方面,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师关注的重点。同时,其他形式的美术、绘画、装置和视频,也为摄影师提供了新的实验创作和表达的可能性。

在这篇文章中,Doors 门艺为您介绍10位中国当代摄影师,他们是2017年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的提名者,他们是由五位提名人何伊宁、刘畑、聂小依、苏文、唐泽慧选出。他们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生活在中国或国外,玩转各种摄影技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国家,他们提供丰富的视角以窥探不同的社会领域:婚姻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污染和环境问题、现代生活的荒谬性、新技术……

 

邓云
邓云,《鼻子》。

“我们就存活在这样一个无条理的世界, 而它又是合理的。或许,我的摄影,就是让这一切自然的发生。”

邓云(出生于1983年)2003 年起旅居日本生活至今。大学中退后开始摄影与文字的创作。他的作品常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和社交网络上,展现日常生活的微观图景。他的表现风格自由而具有创造性,情绪饱满,并将摄影、诗歌和音乐等其它艺术形式一同编织进他的实践中。

冯立
冯立,选自《白夜》系列,从2005年以来。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真实还是虚幻?早已分 不清楚,就像当时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一样。”

1971年出生于成都(四川),中医专业毕业,冯立拥有双重摄影师身份:既是四川省宣传部一名公务员,也是艺术家。

与他工作时所拍的照片不同,他的个人作品来源于现实、成都街头巷尾发生的故事和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所见。

从2005年起,冯立开始创作唯一的个人系列:《白夜》,这一系列的作品有着共同的风格特征(垂直构图、闪光灯)。冯立是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

查看冯立的 Instagram

郭盈光
郭盈光,《顺从的幸福》,2016。
郭盈光,《顺从的幸福》,2016年。

“《顺从的幸福》系列以单幅照片和摄影书相结合的呈现方式 , 讲述了中国 安排婚姻 , 以及被安排婚姻夫妻之间的非亲密状态。”

郭盈光出生于1983年,曾留学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她曾经是一名摄影记者(路透社、中国日报……)。

她的艺术创作聚焦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剩女”问题、安排婚姻,以及被安排婚姻夫妻之间假性亲密关系状态。个人系列《顺从的幸福》关注单身青年父母自发组织的相亲公园现象,作品结合了摄影和版画,传达伤感而细腻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郭盈光获得了2017集美·阿尔勒-Madame Figaro中国女性摄影师奖,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性摄影师奖。

郭盈光的网站

姜宇欣
姜宇欣,选自《关于身份问题的五个事件和一些观察》系列,2015年-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当一种文化更为强势,甚至被视为更优越时, 身处其中的来自另一文化的个体如何处理由微妙的文化等级意识形成的不适?”

姜宇欣,1987 年生于上海, 暂居伦敦,曾于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摄影。作为艺术家和作家,姜宇欣同其他艺术家一同创建非盈利摄影节pic.london。她的创作媒介涉及摄影、录像、文字、行为和装置。她常常以心理学为出发点,在日常生活细节和视觉、语言形式中寻找隐藏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踪迹。 在她的个人系列《关于身份问题的五个事件和一些观察》(2015-2017)中,她对自己的伦敦华人移民身份和更广泛的移民问题提出疑问。

姜宇欣的网站

邵文欢
邵文欢,《霉绿》系列12。图片版权由艺术家提供。

邵文欢,1971年出生于新疆和田,毕业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极深,利用明胶作为摄影媒介。

邵文欢的作品曾多次于国内外展出:明圆美术馆(上海)、弗柯望艺术馆(埃森,德国)、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杭州)、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首届意大利艺术双年展、武汉美术馆、卢塞恩艺术博物馆(瑞士)……他的作品被多个公共及私人机构收藏,包括著名的中国艺术藏家乌力·希克(Uli Sigg)。 

Instagram

邵文欢的作品在《ROCKS!石!》展览中展出。

萧伟恒
萧伟恒,选自《捉不到的》系列。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萧伟恒,选自《捉不到的》系列。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围著军营边走边看,那是好奇的窥视,对于围栏内的一切,从来都是一瞬即逝的印象。”

邵文欢,1971年出生于新疆和田,毕业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极深,利用明胶作为萧伟恒,1986 年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曾于七十年代前往香港避难。

香港,尤其是香港相对大陆的身份,是萧伟恒热爱的创作主题。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专业,萧伟恒创造出令人惊讶的摄影装置:在收集来的发票纸上打印人像( 《消费者》 系列)、“手动动画书”展现从远处拍摄到的香港军营( 《捉不到的》 系列)、标本式摄影展现被污染的植物( 《The Roadsider》 系列)、在大陆拍摄香港灯光天际线全景( 《境内景外》 系列)和狭缝扫描摄影转化的静态影像( 《X》系列)。2017年,萧伟恒获得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特别赞赏。

萧伟恒的网站

孙彦初
孙彦初,《星和海》,选自《虚构集》系列。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些作品是我平时在古玩市场上收集来的中国七八十年代所拍摄的家庭生活照片和旅游纪念照。【……】或许原本照片上所记录的是真实的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篡改后的照片上所显现的情节就真的是我虚构的吗?”

1978 年出生在河南周口,孙彦初目前工作居住于河南郑州。作为一个孤独的实验者,他的照片和视频将他的个人生活与他对摄影、绘画和图像的理解结合起来。他的一部分作品集中展现孤独和亲密,如《沉溺于此》(2004-2011)或《色彩》(2006-2016)系列。

《虚构集》中,他修复了从跳蚤市场中收集来的旧照片,满足自己的想象和绘画实验(水彩画、丙烯酸、树叶甚至酱油),给这些照片带来了新的生命。 最近的展览包括:“暗房里的自大者”(2016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个展)、“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2015年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群展)、假杂志出版社出版了《沉溺于此》(2011)和《虚构集》(2016)。孙彦初曾或连州摄影展“谷仓摄影样书 马丁·帕尔评审奖”(2015年)、连州国际摄影节新摄影奖(2011年)及2010年在大阪举办的MIO摄影大奖。

“梦凡和伙伴”
梦凡和伙伴们,《劇照》,來自《凡人舞蹈剧场》系列,2015,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梦凡和伙伴们,《劇照 Ⅰ》,來自《阿凡人舞蹈剧场》系列,201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从“阿姨们的舞蹈剧场”,到“孩子们的舞蹈剧场”,我关注的是普通人的 身体,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剧场表达形式。”

生于 1990 年之后,“梦凡和伙伴”的3名成员(王梦凡、大壮和何绍同)来自现场表演世界。

他们生活于德国和中国,创作独立于剧场作品(舞蹈和戏剧)的摄影和影像作品。受到美国舞蹈家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和摄影师艾略特·柯普兰(Elliot Caplan)的合作启发,他们的“凡人舞蹈剧场”对影像、舞蹈进行重塑。

于霏霏
于霏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于霏霏,《情人的眼》,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的艺术实践根植于心理学和人类学,对个人文化身份进行探索,试图分析其形成及其演化。”

于霏霏 1988 年出生于广州, 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伦敦),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受人类学影响,她研究社会和文化规范。从物质世界到虚拟世界,她的作品着力于重新定义三维作品和二维图像、真实与虚拟空间、移动影像与静态照片之间的界限。

她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展出(伦敦、迪拜、开罗)且部分作品被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收藏。

于霏霏的网站

于默
于默,选自《小城故事》系列,从 2005年以来。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照片是小城的边界,是故事的城墙。只是再坚固的城 也会坍塌,故事却永远讲不完。”

于默1975 年 8 月生于北京,后于200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杭州)雕塑系,留校任教至今。 他每天练习书法和摄影,坚持练习和图像积累。

个人系列《小城故事》用十多年的创作展现中国小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日常生活(云南、新疆、福建、贵州……)。“小城”故事讲述的正是中国——这一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6亿的国家的故事。

文章所有引文均摘自2017年集美x阿尔勒摄影节提名文章《三影堂摄影》

相关的DoorZine文章
2018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对十位提名者是当今中国的一面镜子,他们将镜头对准不同的主题,包括情侣、亲密关系、性别认同、自我表现、回忆收藏、公共和私人城市空间、媒体和社交网络、大规模生产与消费、全球化交流等主题。
郭盈光是2017年集美·阿尔勒-Madame Figaro女性摄影师奖的获奖者。该奖项于2017年由Madame Figaro中文版与集美·阿尔勒摄影季联合发起,也是国内首个女性摄影师奖。郭盈光凭借《顺从的幸福》系列作品,成为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相关项目

Newsletter

订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