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rZine:你用一台面包⻋改造成暗室。湿版火棉胶摄影的过程极漫长而复杂,但是你可以在拍摄完成后立即冲洗照片。在数字图像时代,每个人都能有效、快速地拍摄图像,你选择了这种摄影技术不光罕见,并且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这种技术在使用和处理上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湿版火棉胶摄影技术是为《素歌》选择的视觉形式。这部作品要表现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一种可以通过视觉被感知的神性。我们可以用手机轻易获取图像的当下,选择使用湿版火棉胶摄影技术并非复古,而是利用这个技术因为温度、湿度、水质不同,涂布底片时药液流淌留下斑驳痕迹偶然产生的特殊效果,获得 “那就是时间”的错觉,一种历史的质感,被赋予在当下产生的影像上。它既是现在,也是过去。技术的不便、复杂、偶然都是为了制造这一错觉,让时间变成视觉。看起来它像一百年以前的,它又是现在的,也可能是一百年以后的。
DoorZine:你重新经历了中国古典摄影的起源,摄影作为技术在19世纪中叶由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和商人引入中国。你的作品使我们联想到约翰·汤姆逊* 拍摄的福建闽江沿岸的照片。哪些摄影传统对你有所启发?
有意思的是,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带着一本约翰·汤姆逊的中文版画册《晚清碎影》,那是我的技术指南,通过这本画册我和他有过无数次的对话,虽然我和他相隔了140年。他当年遇到的技术问题,也同样带给我许多烦恼。比如找不到合适的水源;比如药品因气候不同产生变化而无法控制;拍摄对象因语言不通无法沟通,当年他遇到的挑战比我大得多。作为一种对话,《素歌》有幸和他拍摄的《闽江》于去年(2019年)6月在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 (Peabody Essex Museum) 同时展出。1870年的汤姆逊除了湿版几乎别无选择,140年后我选择了和他同样的技术。 在摄影史中,希尔与亚当森 (Hill and Adamson)***、 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 (Julia Margaret Cameron)****、纳达尔 (Nadar)***** 这些艺术家对我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DoorZine:在你之前的作品中,你谈到有关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问题。《素歌》系列也是同样如此吗?
《素歌》和我之前的两部作品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是对早前作品中关于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问题的一种回应,当然《素歌》采用了不同的视觉语言。这些问题不光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都一样。